图片展示

蓝焱资本王牧:寒冬已至,勤练内功。AR行业将迎来爆发

作者:蓝焱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18-12-24 18:28:21

“投资人说”,是星无限资本公众号为了响应形势变化,新推出的一个栏目。本栏目将定期采访活跃在PE/VC、并购基金等一线的资深投资人,旨在与诸君分享来自投资并购实践的深刻洞见和智慧。


星无限资本邀请蓝焱资本董事长王牧,分享了蓝焱资本天使、VC投资的投资逻辑和AR领域的投资趋势。【采访如下】



(星无限资本采访蓝焱资本)



王牧

蓝焱资本董事长



本期嘉宾介绍:

王牧,蓝焱资本董事长、创始人。超过10年VC行业从业经验,过手实际决策项目超过1000个,曾任职于深创投集团总裁助理和投资经理、协同创新资本总经理。成功案例:新雷能(创业板)、华大基因机构第一轮(创业板)、凯中精密(中小板)、科隆新能源(在会)、东软熙康、太平洋未来科技等。



蓝焱资本介绍:


蓝焱资本成立于2017年,由知名早期投资人王牧发起,秉持以前瞻性、可退出、降低试错率为导向的精品VC投资理念,专注硬科技早期投资,涉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星无限:蓝焱资本的天使、VC投资为何选择硬科技赛道?

王牧:可以用一个图来解释我选择硬科技的原因。图里有两条线:科技成长曲线和社会平均成长曲线(普通商业),两根线有过交集点,即很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普及所形成的交点,可以看到交点之后科技成长曲线的斜率是高于社会平均成长曲线的。我们认为投资任何一个项目都有风险,而职业投资管理人的任务就是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即意味着风险都一样的条件下,我想赚取高的成长效率和投资收益,一定是投资斜率高的这条线,所以选科技投资,这是基于最朴素的投资逻辑。


星无限:有一种说法,早期的天使、VC投资,投的是人,王总您认为早期投资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您如何判断一个项目值不值得投资?


王牧:早期投资团队确实很重要。以前圈子有句我的笑话,我说我每天只干两件事,其中一个是判断对方这个团队是不是“骗子“。“骗子”分几种,一种是团队梦想太大,不具备足够的可实现性;另一种是做的事情完全是基于假设的,甚至可以说是平行空间里的东西和逻辑;除了梦想者之外还有一种是真骗子,真骗子另当别论。而作为基金受托管理人,我的首要责任之一就是要判断你是不是好人,会不会拿到投资的那一刻就跑路走人,这一点符合了才进入第二步——迷宫理论。


投资人的工作,就好像站在一座高楼的某一层,向下看对面的街区,那个街区好似一个迷宫。迷宫里有一个个的团队在来回的思考和探索,希望从街区中寻找到出路,出路不多,所以还是有点难度,大家都在不断尝试中,看谁能最快速度的成功突围。而站在楼上的观察者就日复一日不断观察,期望在团队突围前寻找到那个最后的胜利者,并在他们身上押上自己的荣誉、信任和金钱。迷宫就是一个比赛场,场外的投资人在下注,赌哪个团队能先突围出来。



在这个活动中,投资人的心态不同就分出了不同的几类打法,第一种投资人,只要确认这个迷宫(就是某个赛道)存在,就选择其中的25%的比赛团队平均去下注,玩的是概率。第二种投资人,他们只要看到有团队到达迷宫某个墙边上了,就下注,因为看起来走出去的概率大了很多。而这个看起来很像,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品牌宣传、做PR,然后项目就可以继续做大,至于到底能不能走出去,其实有可能还隔着千山万水。第三类投资人,拿着望远镜,从楼上往楼下迷宫看,看哪个团队Muscle比较强,弹药(资金)比较充足,一门心思采取跟投策略。



而蓝焱的要求,我们团队坚决不下到1楼,就在33楼往下看(选择33楼这个数字只是原来公司在33楼),等着比赛的团队长本人从迷宫地面上到33楼来找我们。我们不是懒,而是我们希望团队长至少要有能力看到和我一样大的迷宫和视野。如果这个团队能从50楼、100楼来找我,意味着他能看到更大或者全部迷宫,当然更好,我一定冲上楼去向他们学习。试想,当团队能看到迷宫时,意味着他已拿着地图,缺的只有弹药,如何会走不出去?所以,蓝焱早期投资要做的就是必须先将赛道模样和赛道本质都研究清楚和透彻,再去投资。我期待在33楼遇见更好的团队。



星无限:您目前最看好、最想投资什么行业?



王牧:我们每年会给公司定几个方向,2018年没有全部完成,但也可以说下。2018我们内部看中的第一个方向是机械外骨骼。机械外骨骼我从去年开始一直在跟踪和研究,看了很多家企业。这是我本人一个梦想型的方向,一定要去尝试一下,可能公司内部会有不同声音,可以用我个人的钱去投。



第二个方向是工业互联网,最开始并没想过这个方向,但国家这次对工业互联网政策的推行力度让我觉得一定要去研究一下,即使是为了以后不浪费精力也要去研究一下。研究的结果是我对目前的所谓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保持冷静,暂时没有出手任何一家应用层面或者云端层面的公司,我决定先去发现边缘和底层的技术积累,比如数据存储、采集、边缘计算等几个角度。



第三个方向是自动化设备升级需要的各种新材料。这类材料实用角度小众比较多,但去寻找材料研发和机构设计型团队还是非常值得的。



星无限:王总您之前投过无人机、AR、机器视觉等赛道,比如说AR,我们详细聊聊这个行业。目前AR行业整体发展形势是怎样的?



王牧:相比VR,可以说一直以来AR就没真正火过,我们猜想主要原因在于VR能做出成型的产品,而AR看起来还太多坑没人填。总结发展较慢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之前AR没有底层引擎,没有根就长不出苗。第二,硬件方面,重点是成本居高不下让很多人看不懂AR,制约了市场的长期发展热度。第三、应用场景,这还需要在有了前面两点之后,全面创新进一步开发。



我们访谈发现从去年开始,整个全球范围内AR开始躁动,根本源头是2017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大会),发布了ARKit(基于IOS的AR引擎),一个月之内,全球多了一万个团队在开发AR应用,而 10月份的时候,谷歌发布了安卓版的ARCore。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或许可以定义AR真正的大浪潮才刚开始,但这个浪潮没有那么急,是比较稳的。



现在市场上值得尊重的AR公司有几类,第一类做引擎的,第二类做硬件的,第三类做应用的。引擎方面,谷歌ARCore相比苹果ARKit有较大差距,差距在哪?想开发AR引擎,至少需要四个部分,空间位置、环境(包含了光等)、二次确认和互动。比如说空间位置,想要将虚拟的东西摆在一个位置上并感觉它不假,需要有空间感,至少SLAM要达到一定程度,而SLAM本身是存在于自己的一个开发平台上的,IOS平台、windows平台,而Android平台,至少安卓体系之前没有自己的slam。而IOS是个具有完整硬件的封闭平台,意味着从根本上,在开始设计那天就把硬件的能力和开发放在一起了,算法效力可以达到预期。也正因为是封闭的平台,想开发新东西包括后期的应用都更容易。而谷歌Android是一个开放性平台,使用安卓的硬件场景很多,拿处理器举例,用麒麟的和高通的处理器发挥效能就完全不一样。比如ARCore在最开始时只能在三星S8 Plus上用,别的用不了,为什么?因为商业使用层面需要针对它自己的核心供应商的核心软件开发才行。所以想做到每一个技术积累针对每一款硬件都可以用,很不容易,八成需要下沉到kernal层。



硬件方面,目前一种是眼镜,一种是投影。硬件最关键的部件是显示光机模组尤其是镜片,其成本高居不下,进一步阻碍AR的市场化落地。目前消费级的光机出货量之小,全球只有几千K。而HoloLens、magic leap等知名厂商更多是军方和政府的单子,这样的市场还不算起来。同时,也必须说明AR的消费应用场景目前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开发,而这类开发的底层数据来源和结合深度很关键。



我们可以相信在苹果和谷歌这类巨头的推动之下,整个AR行业的应用在快速发展。只可惜,市场只有在应用火了之后才有人关注。



星无限:目前AR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商业化还面临一些阻碍,包括底层技术、产品硬件层、应用层等各方面的发展也制约着AR整体行业的成熟度,您认为目前来说哪个部分最掣肘AR行业的发展?



王牧:应该还是引擎是最关键的,因为比较枯燥和很难通用性。VR能开发是因为基于U3D和Unreal,基于原来动画制作那套系统就可以做出虚拟世界,而AR没有引擎,现实技术支持远多于VR。



引擎部分,因为苹果和谷歌的存在,已经启动了,但贴近场景的时候还有很多的小细节需要完善,这个部分在一两年内会彻底解决掉,终归巨头的带动力量足够大。而硬件部分,我现在不敢确定硬件形态,所以还不好评估,而硬件产品却恰恰是中国投资人经常看重的一个部分,这也是AR没有VR那么快成长的原因。我们投资人总认为无论卖服务还是卖算法,没有硬件存在的情况下,卖的东西不落实,付费没有载体,那这个公司就长不大,所以推论只有卖硬件才是长远之计。通过这个逻辑,我猜测很快AR硬件部分可能会被投资机构倒逼有一波浪潮。可是我还是要强调一个观点,应用场景的开发依托于硬件,暂时来说硬件是必需的外在形态,否则应用层面就只能变成小应用,一般来说大应用是依托于硬件发展而实现的。可硬件的长大是基于底层引擎的,底层引擎是核心。所以在这个萌芽爆发的时刻,任何底层技术的突破都是最重要的。



市场需求角度,一开始可能是一个非常小的点,可能很多的投资机构都不会去关注,只有深挖这个点的天使类投资人才会去思考,它的底层逻辑在哪,有哪些技术是核心的,在现阶段这些技术能否拼凑出一个东西或一个产品,让大家去感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当技术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决定了市场的发展进度和商业模式的改变。商业模式一定会被技术进步所改变,这是大家的通识。当大量的应用被技术改变后,就会倒转过来,回到市场需求改变技术的局面。目前AR还处于技术改变需求的阶段。



星无限:信息时代,最早的人机交互是通过计算机,然后是智能手机,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您觉得会是AR吗?



王牧:不一定,人机交互要看细分领域。有很多种交互方式,比如谷歌的一款手表的操控是通过毫米波雷达完成的。我认为AR是一套工具,不是某个具体产品形态,AR所支持的一些硬件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端口,原因是AR本质上是加强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效率,比如翻译、上课、导游、工业等,这是效率的提升。技术本身用在任何一个可以使用的设备上面,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比原来的单向交互有意义。现在去设想什么样的设备会是交互入口,可以做到这件事情,最基础的是要具备几个组成部分:信息展示(不论是屏幕还是语音)、信息搜集(比如要有摄像头读取世界)、交互部分(与人交互才是需求本身),这是最基础的,完成这几个点就可能在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硬件形态作为终端通道。所以,现在猜不出来,只有当硬件体系发展逐渐成长后,再看具体表现成什么形态而已。



提示一句,之前因为没有底层引擎出来,所以大家不去看重AR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远远不够。如果相关储备人才都激活了去做AR,行业成熟度早就大为不同。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百花齐放,最终会是什么方向均有可能。



星无限:未来AR硬件会更轻薄化,交互更自然,目前的AR头盔、AR眼镜这些硬件形态,您认为哪种会是未来主流?



王牧:不可定义。也许是眼镜,也许是手机,也许是别的还未出现的新东西。但在目前实际场景中,眼镜看起来要比手机优先,因为眼镜相比手机解放了人的手,更适应各种真实应用场景。不过眼镜现在还存在大量问题,比如FOV、通信效率、基带与系统的协调性等等都是一大堆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十年的长度单位去看待AR,最终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全息方案,不是指现在的三角屏利用视角差的投影级伪全息,而是真正的空气全息。



星无限:AR的应用场景很广阔,军事、安防、工业维修、娱乐消费等,您觉得哪个细分应用场景是能最快实现大规模商用化落地的?



王牧:AR 的应用场景很广阔,但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持。大方向哪个都会有体现,我只说举几个例子。



我很看好家居在线销售这个应用场景。这个消费场景很完整,与AR的结合也很有效。打个比方,我需要去宜家买一个沙发,可能需要去宜家卖场数次,看样板间效果、量了房间尺寸去看沙发尺寸、感受质感,去付款拿货等。现在可以运用AR技术将家具做成一个个模型,将模型放在家里和周边环境彻底融合,尺寸是否合适,可以用视觉来做尺子。外观是否好看,灯光下是否有色差,这些都可以用环境光渲染引擎去解决。这样消费者可以在家里更简单方便的选购更适合的家具,同时家居卖场可以直销,提升销售效率。



工业AR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可以实现远程协作和人力降低。但工业使用需要深挖应用场景,在数据层进行有效匹配,就涉及了发展时间和各种知识产权、数据产权问题。



军工和安防是目前的重要AR消费部门,具体不多说。



星无限:底层技术、硬件、行业应用构成了AR产业链的主体,以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您最看好哪个部分的发展?



王牧:我已经投了一家AR引擎公司。那家公司被市场倒逼,已经做了一款眼镜,算法层面上第一个落地的场景是旅游,然后又被市场倒逼做了虚拟人这个题目,包括建模和全身捕捉等。就因为做了精度非常高的三维动作捕捉,第二个场景切入了健身康复。可以说真的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个点可以看出,国内和国外创业路径还是有很大不同,国外是从底层技术突破,最后上升到应用。国内是先知道应用场景在哪,然后去找硬件厂商按照需求做一款产品或解决方案,先跑需求再做算法。但第一个应用场景的选择是否恰当,很有可能决定了中国创业团队能否活下去。这两种路径没有好与坏之分,我个人来投的话,是更偏好投底层技术的团队。我一直尊崇投底层技术,认为技术改变商业模式。应用领域不是不可投,但如果一点不考虑自己的技术迭代,我肯定不会投。一个只讲场景的公司我肯定不信,因为拿场景来讲故事的项目,八成是有资源,有资源,估值就会虚高。作为天使投资人,我宁可投底层技术,即使后面公司做不起来,因为有足够强大的技术能力还存在被收购的可能,可以退出。



星无限:感谢王总分享了这么多AR行业的格局形势,我们再聊聊您之前的投资经历,您过去投资失败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王牧:有,很少,或许因为我投项目比较少吧,所以成功比率更高一些。我认为做早期投资人,降低试错成本是我们的最大责任,不是做早期投资的就有试错的权利。到目前为止我主投的项目中,死掉的只有一个跨境电商项目。当时投资的逻辑是:贸易存在了几千年,电商无非是把贸易升级一下,变得更有效率。贸易不死,电商就有存在的土壤。当时投的是国内前三的跨境电商,没想到老板连续犯了几个错误,再加上政策性的影响,资金链断裂,瞬间崩塌,就这么死掉了。



星无限:资本寒冬下,您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人,会如何去应对?而创业公司该如何去应对这个局面,如何生存发展壮大,王总您有什么建议吗?



王牧:作为投资人来说,资本寒冬下,要做的是修炼好内功,静待时机。我认为明年年中形势会有一定好转。我也是在创业,而对创业公司来说,大浪淘沙是自然规律。你能挺下去,是块稳定的基石,就不会被淘得那么狠。如果是一粒砂砾,非要说自己是块钻石,是违反规律的。现在什么建议都是假的,就熬着吧,熬到市场真的懂得我们这些努力的人。其实洗牌非常有用,把80%的烂公司洗掉,剩下的好公司显露出来,效率就会加强。如果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公司,存在是有意义的,就等着洗吧。淘尽黄沙始见金,怕啥呢。坚持就好啦,不要每天公众面前抱怨,记得这只是你们公司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


最后补充一句,如果可以,创业公司宁可把估值降下来,少要点钱,让公司成长到想要的那个目标先,活下去是第一位的。每一个老板要有魄力,敢于做这个决定,包括我自己。


采访

投资人是怎么炼成的

涵崧控股陈新立:医疗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机遇
极维度张开俊:协同制造,极维度工业互联网之路

华盖资本刘正男:AI,赋能传统金融行业崛起的一把利剑

国科嘉和陈洪武:AI应该聚焦商业本质,与场景深度结合

安托资本张逸飞:自动驾驶领域投资逻辑与中国机遇

郭佳博士:中国新药研发的风景与边界

梦网集团李志军:中美贸易战下的投资逻辑分享


星无限已入驻以下平台


界面 | 36氪 | 知乎 | 雪球

今日头条 | 天天快报 | 搜狐自媒体


深圳星无限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于深圳,目前有星无限金融网络及线下服务平台,目标是高效真实的对接撮合服务,是国内领先股权投融资服务平台,股权基金与产业资本项目平台。

迄今为止,已经拥有上千家专业投资机构人资源,已帮数家企业共获近5亿融资,截止目前:与5家企业已达成投资意向;8家企业正在接受尽职调查,32家企业与多家投资机构沟通进行中。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欢迎各方合作伙伴和精英人才来加入我们,一起拥抱资本,技术和人才不断对接的美好未来。






蓝焱资本王牧:寒冬已至,勤练内功。AR行业将迎来爆发
当下宏观环境风云变幻、时事维艰,直接影响到PE/VC、并购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产业资本的“募投管退”各项决策,继而对广大新经济公司的融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文章推荐

蓝焱资本

电话:  0755-88914558

传真:  0755-82549477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中心五路18号星河发展中心907

 

© 2019 蓝焱资本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87293号

蓝焱资本

图片展示

电话:  0755-88914558

传真: 0755-82549477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98号卓越大厦1102室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